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London Tube map


不那麼喜歡在倫敦搭地鐵,但是我喜歡拿Tube map
首先大小就剛剛好,握在手上的尺寸剛剛好,重量也剛剛好
總是丟東丟西的我,口袋裡、皮夾裡都到處都放一張,隨時都看得到的安心。
Tube map好像每季會換個封面,之前拿到的這個版本,實在是很喜歡。



封面沒有看到Oxford Circus, Green Park, Sloane Square, Holborn, King Cross ....這些站名,倒是出現了Truth, Perfection, Devotion,Belief.....我們的下一站究竟是哪裡?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吧...


如果拿著這張地圖,
我們好像會從真理出發,至於完美則過站不停,

但是到了力量這一站之後,該往喜悅還是妒嫉的方向前行

轉乘在等待智慧
奉獻憐憫比鄰,理智的沒兩站是傲慢

記憶在稍遠處的角落,不知該何時拜訪


像是詩ㄧ樣Tube map,我收著好久了。皺巴巴的。
看著這張地鐵圖,覺得需要保持著旅行的方向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不要看頭版


火車站裡,晚報到處都是,書報攤上的,留在椅子上的,路人和三明治一起拿在手上的,到處都是
 King Cross Station有數不清的書報攤,頭版有張搖滾歌手的照片,寫著:Rock Star Cobain Dead。

Macus知道Ellie看到這個頭版新聞後,會有多暴走,他不想讓她看到頭版,這是他保護她的方式。

“I'm going to guide you through all these people and I'm going to get you on the train, and then you'll trust me forever.”

Macus 要Ellie閉上眼睛,帶她穿梭在火車站裡,穿過那無所不在的晚報,躲過到處喧嘩似的頭版頭條,兩個人在迷宮一樣的車站裡上上下下,好不容易,跳上停在10B月台的火車。

擁擠冷漠的車站,大概沒有比這段更浪漫的了。
後來那個女孩喝了一罐vodka,拿靴子砸了唱片行的玻璃,真又是另一種浪漫。這兩個年輕小孩真不得了。




這是非關男孩(About a Boy by Nick Hornby)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即使全世界都認為它一無用處












姑媽的喪禮結束以後,歐伯姑爹靜靜的坐在他的老爺車裡,坐了一整夜。
這輛老爺車,早已經報廢了,一直停在狗屋旁邊
四周長滿了雜草,除非刻意去找,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它。
這些年來,我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歐伯姑爹不乾脆把這老廢物扔了?
直到姑媽的喪禮以後,我看見他坐在那裡,這才明白過來: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認為它一無用處,
歐伯姑爹仍然有理由要留下它,因為那兒有太多五月姑媽的記憶。

extract from 《想念五月Missing May》by Cynthia Rylant

  辦公室有人推薦的書,讀了第一頁我就想哭了
  這是真正溫柔的人寫出來的文字呀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老師常常說要慢慢走

小時候有想過要離家出走嗎?離家出走到底能去什麼地方呢?
克勞蒂雅和傑米離家出走的地點超酷,他們去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住進這座世界博物館,克勞蒂雅決定要好好研究這裡(超過三十六萬五千件藝術品,要一一研究的話,每天到底會有多忙呀),他們還鎖定目標,還要解開館藏天使雕像究竟是不是出自米開朗基羅的謎底。

我很喜歡書中描述這對姐弟在面對摸不著邊的無限的龐大知識世界時,各自所抱持的心情:

米開朗基羅讓克勞蒂雅相形見拙,覺得自己渺小,她因此變得很煩躁。
相反的,傑米卻變得非常有信心,而且也很快樂。他覺得這個早上沒有白費,他看了很多照片。


面對大世界裡的小自己,究竟該是什麼心情,《天使雕像》這個段落,
讓我想到《小國王十二月》裡的對話:


「當你看著星星時,有什麼感覺?」小國王問。
「我感覺自己很渺小,很不重要,」我說「我覺得世界無窮大,而我只是它最小的一部份。就像一個很小的輪子,一滾進黑暗之中,就沒有人會再想到它了。」

「你知道嗎?當我看著星星的時候」國王說,「我感到自己在變大,變大變大,一直延伸到太空裡...我覺得自己像一股氣,一股四處向外流的氣。最後,我不只是太空的一部份,我就是太空,而星星就在我之中。」


和克勞蒂雅一樣,我最近一直也有怎麼辦有好多書要讀都讀不完的焦慮上身,書從書桌堆到了椅子,從椅子堆到了床上......我知道有好多東西要學,世界很大很大而自己很小很小,整個是煩躁感上身。

很開心遇到這兩本書,告訴我該怎麼做

巴瑟夫人說話好有智慧:「有時候我們應該空下來,讓已經學到的東西有機會消化,然後你才會覺得它真正存在你的內心。如果你不花時間做這件事,只一味的堆積資料,你是可以把它晃得喀啦咖啦響,卻不能用它們來接觸和感受,你還是空的。」


日文老師每次下課的時候都會說:慢慢走,一步一步走
關於學習這件事,我還要學習怎麼不急不徐,不驚不慌的一步一步走呀

 

天使雕像(東方出版社)
作者:柯尼斯伯格( E. L. Konigsburg)
譯者:鄭清榮

小國王十二月(星月書房Mini & Max)
作者:阿克賽爾。哈克(Axel Hacke)
繪者:米夏埃爾。佐瓦(Michael Sowa)
譯者:林敏雅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我想見小國王十二月


小國王只有一根食指高,有個圓圓鼓鼓的肚子(聽說他還會越變越小)
他最喜歡小熊軟糖。他會畫一些畫,有一個收藏家會收小國王的畫來交換小熊軟糖

小國王會很認真的問問題,而且很認真的聽你怎麼回答。
他很嚴厲,如果不好好回答他的問題就會生氣,更生氣的時候,他會亂丟東西,例如在你的咖啡裡丟三顆方糖。(那很糟糕,因為我喝咖啡是不加糖的。)


我在想,當我看不見自己的時候,我會想和小國王聊聊
他總是看得見事情本質最重要的東西
無論那是藏在夢境裡面的真實,還是包裹在現實裡的夢境

我知道,當我覺得自己非常渺小的時候,我會想見見小國王,還有他鼓鼓圓圓的肚子。
我會說:「太難懂了,這一切。」
「只是容易令人迷惑,」小國王會這麼說,「不是難懂。」



 
(我比較喜歡改版之前的封面)

星月書房Mini & Max
作者:阿克賽爾。哈克(Axel Hacke)
繪者:米夏埃爾。佐瓦(Michael Sowa)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捕手那張碎掉的唱片


                                         

突然想到,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橋段大概是這一段了吧

主角外面到處亂晃的路上,特地去找某一張唱片,要送給菲比老妹,他覺得菲比老妹一定會喜歡那張唱片。真的給他找到了,卻半夜在路上摔壞了...

我進公園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我把菲比老妹的唱片掉到地上了,碎成了大約五十片。那唱片包在一個大封套裡,可是照樣跌的粉碎。我心裡真是難過得要命,真他媽差點哭出來了,可是我當時做的,卻是把碎片從封套裡取出來,放進我的大衣口袋。這些碎片一點用處都沒有了,可是我並不想把它們隨便丟掉。

接著,霍爾頓躡手躡腳的偷偷溜回家,只是想和菲比老妹說說話。

難過得要命的他是這樣說的: 
聽著,我給你買了張唱片,只是我在回家的路上把它摔壞了。我喝醉啦
把碎片給我」菲比老妹說:「我在收集碎唱片呢。」
她就從我手裡接過那些碎片,放進床頭櫃的抽屜裡  


那些碎碎片片的,有個純真的懂,並且珍而重之,放進床頭櫃裡。
「我在收集碎唱片呢」,還這樣說,這樣的溫柔太好太好了呀

深夜的紐約,有個少年的大衣口袋裡裝了黑膠的碎片,
還能轉的話,那片黑膠的音樂會是這樣子的


 

我只找到另一位Jazz樂手演唱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MKVLBqse4


這首是同名的別首歌,不過還滿可愛的呢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文化路。夜間小觀察

回家的路,十點半和十一點半多少就會有些不同

1.走過文化路時,原本一整排的食物店只甚下兩三家還開著,十一點半就已經是宵夜時段了,留下來的店家大抵是鹹酥雞或滷味,來買的客人以騎機車前往為多,戴著個安全帽在攤位前面等著...麻辣滷味店今天門口擺了一個箱子,寫著"阿公種的自家採收芒果,削油解膩,一顆15元",盒子空了

2.瞄了一下巷子裡的水溝蓋,嗯,這是蟑螂的時段

3.守望相助庭的叔叔阿姨出來了,分批巡守和留守,而留守庭的抬槓話題真的很家常

4.大樓門口的停車格已經全滿了,偶有一兩台晚歸的機車在隙縫中尋尋覓覓喬壓喬車位

番外:
今天兩三點的深夜時段不小心還沒睡著,窗外有傳來卸貨的聲音,是河堤工程還是隔壁施工中的大樓無法確認,應該不是垃圾車,或許有些大砂石車要到深夜才能在城市間穿梭。。。這個時段是他們工作的時間。。。讓我想到以前愛丁堡的宿舍,每到了深夜兩點半左右,就有一台大貨車停在對面的可頌麵包店,觀察了幾次才發現,這是一台"送麵包的車"車主是個有氣勢的蘇格蘭光頭叔叔,他有麵包店的鑰匙,打開門,把掛在內門的舊麵包收回,再從車廂拿出2~3大袋的麵包往店裡送,這樣麵包店隔天一早就有新鮮麵包了。晚睡或睡到一半,聽到逼逼逼倒退的停車聲,不用看就知道是麵包叔叔來了,有一次還起身趴在窗子看,叔叔還帶了一個小男孩一起,他搬麵包時,那孩子就的跟在後面,滿開朗的樣子。

這些都是很安靜的完成的。砰的一聲關上車門,就載著滿車的舊麵包和新麵包,車開走了。。。


(20130626)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水木茂。鬼太郎。還有紙芝居


水木茂的本名是武良茂,
因為個性比較悠悠哉哉,一天到晚在觀察一些別人覺得莫名其妙的事,水木茂形容自己從小無論是升學、當兵,都是脫隊派的。(即使被發兵到南洋,因為被當地土著結為莫逆好友,還差點被長官發去關禁閉,這種類型的脫隊也可以實在是太強了)

他做過各種工作,派報員、魚販、專門吸引怪人來的廉價公寓租公,
但都是為了想要一邊當畫家去做的,即使這樣還是窮得跟鬼一樣
 一直被出版社拖欠稿費,即使每天熬夜畫畫,還是沒有收入,
公寓管理員看在眼裏,就特別允許他晚點繳房租
「工作成那樣還付不出房租,是這世道太差了,不是你的錯」
真是艱辛也有溫情也有的時代

這些人生路有寫在水木茂的自傳散文裡,書名竟然是《我真的是笨蛋嗎?》

 「回顧一看,感覺整個人生都是這句話:我真的是個笨蛋。
不過,只要身體健康,拉得出粗壯的大便,人生就可喜可賀了。
有許多可喜可賀的事,也等於是幸福多多。」

因為參戰,年紀輕輕就被炸掉手臂,
因為想當畫家,窮到只能買熟到快爛掉的便宜香蕉,也要繼續畫畫
卻有這樣大氣樂觀的人生宣言,真的是個堅強的人呀

妻子武良布枝的《鬼太郎之妻》,也有寫到和水木茂結婚後,那段窮到只能吃香蕉的生活。
兩本都很好看呢~

 鬼太郎之妻:最平凡卻又最溫暖的故事

(以上二書  各為圓神2013年出版、新羽2011年出版)

水木茂描述自己在開始做漫畫以前,
還做過畫劇(紙芝居)、出租漫畫
但這些都一再被時代的推進淘汰,
即使再辛苦工作都還是無法抵擋這些類型被滅頂的運命

還好最後水木茂有從雜誌漫畫圈竄出頭來,才看得到現在的鬼太郎作品





我對水木茂在書中描述畫劇的工作大感興趣
畫劇又叫連環畫劇,也就是紙芝居,在日本是電視時代以前孩子主要的娛樂
一卷畫劇有十張圖,會有一個說書人就用這十張圖片和孩子說故事。
書中有描述工作流程:畫家繪製連環圖片,賣給畫劇社,然後畫卷就會出租給各地的分部,派出"販子"大叔(也就是說故事大叔)上街頭去表演,一邊說故事一邊賣糖果而有收入。

神奇的是,這些畫劇都不是用大量印刷的,
畫出的原稿就直接派上大叔們的腳踏車,到處和孩子講故事去了,每一個畫稿都只有一份呀(也就是原畫直接送出去說故事了啊啊啊啊!)

這種需要手工繪製,沒有大量複製,人力成本高(手繪畫稿,還需要大量街頭說書人)、利潤低(賣小朋友一根五元糖果)的表現形式
完全沒辦法和其他新時代的娛樂競爭,尤其在電視普極化之後,這種創作形式整體也走向了終點
甚至還有當時的畫劇大師,潦倒而服毒自殺未遂的事情
畫了七年畫劇的水木茂,才轉往出租漫畫發展,不過他在這段畫劇紙芝居時期就有畫妖怪鬼物的題材,也成為後來鬼太郎作品的基礎吧

讀這本書時,另一個我一直搞混的名詞是劇畫(是漫畫的一種派別,題材、劇情都偏重寫實,異於一般誇張式的漫畫),完全是指另一種表現形式了


在水木茂出生的境港有畫家的美術館,有表演有復刻版的紙芝居



圖片來源:
http://www.47news.jp/CN/200904/CN2009040401000518.html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母親。手記。私

最近喜歡讀作家寫自己生活的私散文。
這些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文字,帶點人生自敘的意味,貼近著生活而寫,
有些坦率的嚇人,有的從瑣碎的記錄中提煉出生活的醍醐味,
有的就是單純的哎呀怎麼會有這麼好笑的...
 

北野武《菊次郎與佐紀》  
包裹在笑點裡的淚點,笑與淚都來的那麼措手不及

 
 菊次郎是北野武的父親,佐紀是北野武的母親

 
 
菊次郎是古蹟油漆工人,常常像流氓似的虛張聲勢、該站出來的時候又懦弱怕惡、喝醉酒還會毒打妻小,骨子裡其實又軟心腸,還有著讓人不忍苛責的自卑感。 這樣的菊次郎,卻娶到了自認和貴族後裔有關、持家嚴厲的佐紀,還生下一堆孩子,這堆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就是北野武。
 
  
嫁給了醉鬼老公,佐紀想藉著培養孩子出人頭地以拯救自己,幾個兄姐也都極為優秀,只有自己和老爸個性比較像的北野武,終其一生就像不斷地在和老媽交手一般,「我的人生似乎就是和母親的抗爭。」 ,想要擺脫母親的掌控。
 
 
翹課、退學、窮壞了也要當搞笑藝人,這些反逆都讓北野武覺得自己從一次又一次的過招中勝出。但母親總是在關鍵時刻逆轉勝,原來繳不出錢卻沒有被房東趕走,不是因為房東人很好,而是母親早就料到混蛋兒子交不出房租先來付過錢了!走紅後,北野武認為母親貪財要錢的劇碼,都要在母親死前來一場大逆襲,自己怎麼都贏不了老媽呀。  

不瞞您說,我並沒有看過北野武的電影,但卻他文字間的戲劇張力逗弄得哭笑不得。母親的喪禮上,北野武寫到:「火葬場的氣氛實在不適合搞笑,就連我也不敢說,幫我烤個三分熟!」包夾淚點的笑點,真是要不得。
 


佐野洋子《靜子》  

來說媽媽的壞話呦


佐野洋子的自敘散文有種毫氣的坦率,好的壞的都可以不懼怕的說出口,
因為自己個性比較彆扭的關係,我很嚮往這樣的人生觀。

 這本書算是佐野洋子書寫自己和母親靜子 之間的關係的自白書,
 自認從小和都處不好的他,這本書裡就卯起來說媽媽的壞話,也說了自己的壞話
   

    可能平平都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脾性合得來的好孩子和合不來的壞孩子吧,我和母親一開始就合不來。

     我想,我是個不受大人喜歡的小孩。我一定散發著令人討厭的小孩氣場。
      我究竟討厭母親什麼呢?我完全想不起來。反正我就是看她不順眼。
   父親過世後,她就完全露出本性了。母親變得很粗俗。
        我一直很討厭母親。我的叛逆期沒有止境。

儘管她寫了好幾此"我沒有辦法愛媽媽"這樣的話,
但文字中能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頻頻回顧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過往事,念念不忘,也都是思念吧。

書的後半段,作者記錄了母親得了老年癡呆症後,母女間劍拔駑張竟然轉變得輕鬆,而有了很多可愛的對話,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


「媽,我已經六十歲了,我也變成老太婆了。」
「哎呀,真可憐,是誰把你變成這樣?」
 


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
母親的失憶所喚醒的我的記憶

 
我的母親手記    

中文版的書封設計的極好,繡線字體,處於一個剛完成縫紉工,尚未剪開字字間的牽線之前。
翻開書衣內裡,竟是封面字繡的背裏,裡裡外外,完完整整,一點都不含糊  

一如關於母親所給你的,自以為知道的已經是一切了,
翻開內裡,才發現竟還有這樣多的牽牽續續


作者筆力穩重,抒情敘事雖內斂,但關於記憶的分析很精彩,
尤其對母親失憶事件的描述,確實是至親之人才能有如此貼進生命內裡的觀察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當她這麼說的時候,周圍的人都看得出她臉上帶著一種純真的驚恐表情。
彷彿發現腳下的懸崖不由得要往後退的樣子,她頓時陷入自己的思緒中,神情迷離,頭稍微歪著,好像正專注思考著什麼。但也就是一下子,那種表情不見了。可能是因為回憶累人, 也或許根本什麼都想不起來而放棄了吧。

我是因為電影才去找書來看的,
電影和書的內容有所出入,像是作者的父親在戰前曾在台灣工作,電影版的改為韓國。 
電影有抓到了原作的精神,但在情節上都重新編過了。
可以當作兩部獨立卻有呼應的作品。都很好看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音樂佐繪本


今天去聽了一場音樂會,好喜歡~

是兒童音樂會,交響樂加了童書的元素以後,出現好多驚喜

繪本Guji Guji和交響樂團的《鵝媽媽組曲》搭成一篇豐富的交響故事,
音樂走進字裡行間的空隙,也把圖像空間裡的情緒張力拉得更開,讓故事多了層想像力

當繪本遇見音樂,文圖間各種情緒,
無論是喜悅、歡樂、寧靜、感傷...
也和音符彼此呼應,交響成神奇的詩篇

繪本與音樂,可以這樣和諧的一起說故事,真是讓人開心的事

回家的路上忍不住一直想,繪本佐古典樂的話,還有哪些好玩的組合呢?

繪本In the Night Kitchen 

古典樂 Rhapsody In Blue

In the Night Kitchen(台版譯:廚房之夜狂想曲,作/Maurice Sendak)
深夜裡,熟睡的Mickey被不知名的聲音吵醒,
下床氣的他不知怎麼地就飛了起來,飛向窗外,飛向金色的月光,飛向月光下的大城市

城市果然是個危險的地方,有三個想把Mickey烤成麵包的巨人麵包師傅。
Mickey靈機一動,用麵團做成飛機、逃了出來,
把大巨人拋在後,輕快的在城市裡飛翔
玩到最後,Mickey在大牛奶罐高樓上,學公雞叫...

深藍色的夜空下,大城市就像是Mickey的遊戲場




我想給這繪本點歌,是蓋西文的《藍色狂想曲》...


Mickey的夜間冒險,呼應音符裡的搖擺不羈,在城市裡自由的跳躍飛翔
《藍色狂想曲》又被稱為《紐約狂想曲》,而In the Night Kitchen裡,作者筆下那一座裹著麵粉糖衣的城市,也是以作者當時生活的大蘋果曼哈頓為背景畫的。
繪本中麵包巨人的造型有點像勞萊與哈台,讓人想到《藍色狂想曲》被創作的1920年代。而Mickey和麵包巨人的大亂鬥,歡樂的追趕跑跳,其實也像一場紐約風的街頭舞台劇呀

翻開繪本,點開音樂,果然真的很搭,快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