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文化路。夜間小觀察

回家的路,十點半和十一點半多少就會有些不同

1.走過文化路時,原本一整排的食物店只甚下兩三家還開著,十一點半就已經是宵夜時段了,留下來的店家大抵是鹹酥雞或滷味,來買的客人以騎機車前往為多,戴著個安全帽在攤位前面等著...麻辣滷味店今天門口擺了一個箱子,寫著"阿公種的自家採收芒果,削油解膩,一顆15元",盒子空了

2.瞄了一下巷子裡的水溝蓋,嗯,這是蟑螂的時段

3.守望相助庭的叔叔阿姨出來了,分批巡守和留守,而留守庭的抬槓話題真的很家常

4.大樓門口的停車格已經全滿了,偶有一兩台晚歸的機車在隙縫中尋尋覓覓喬壓喬車位

番外:
今天兩三點的深夜時段不小心還沒睡著,窗外有傳來卸貨的聲音,是河堤工程還是隔壁施工中的大樓無法確認,應該不是垃圾車,或許有些大砂石車要到深夜才能在城市間穿梭。。。這個時段是他們工作的時間。。。讓我想到以前愛丁堡的宿舍,每到了深夜兩點半左右,就有一台大貨車停在對面的可頌麵包店,觀察了幾次才發現,這是一台"送麵包的車"車主是個有氣勢的蘇格蘭光頭叔叔,他有麵包店的鑰匙,打開門,把掛在內門的舊麵包收回,再從車廂拿出2~3大袋的麵包往店裡送,這樣麵包店隔天一早就有新鮮麵包了。晚睡或睡到一半,聽到逼逼逼倒退的停車聲,不用看就知道是麵包叔叔來了,有一次還起身趴在窗子看,叔叔還帶了一個小男孩一起,他搬麵包時,那孩子就的跟在後面,滿開朗的樣子。

這些都是很安靜的完成的。砰的一聲關上車門,就載著滿車的舊麵包和新麵包,車開走了。。。


(20130626)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水木茂。鬼太郎。還有紙芝居


水木茂的本名是武良茂,
因為個性比較悠悠哉哉,一天到晚在觀察一些別人覺得莫名其妙的事,水木茂形容自己從小無論是升學、當兵,都是脫隊派的。(即使被發兵到南洋,因為被當地土著結為莫逆好友,還差點被長官發去關禁閉,這種類型的脫隊也可以實在是太強了)

他做過各種工作,派報員、魚販、專門吸引怪人來的廉價公寓租公,
但都是為了想要一邊當畫家去做的,即使這樣還是窮得跟鬼一樣
 一直被出版社拖欠稿費,即使每天熬夜畫畫,還是沒有收入,
公寓管理員看在眼裏,就特別允許他晚點繳房租
「工作成那樣還付不出房租,是這世道太差了,不是你的錯」
真是艱辛也有溫情也有的時代

這些人生路有寫在水木茂的自傳散文裡,書名竟然是《我真的是笨蛋嗎?》

 「回顧一看,感覺整個人生都是這句話:我真的是個笨蛋。
不過,只要身體健康,拉得出粗壯的大便,人生就可喜可賀了。
有許多可喜可賀的事,也等於是幸福多多。」

因為參戰,年紀輕輕就被炸掉手臂,
因為想當畫家,窮到只能買熟到快爛掉的便宜香蕉,也要繼續畫畫
卻有這樣大氣樂觀的人生宣言,真的是個堅強的人呀

妻子武良布枝的《鬼太郎之妻》,也有寫到和水木茂結婚後,那段窮到只能吃香蕉的生活。
兩本都很好看呢~

 鬼太郎之妻:最平凡卻又最溫暖的故事

(以上二書  各為圓神2013年出版、新羽2011年出版)

水木茂描述自己在開始做漫畫以前,
還做過畫劇(紙芝居)、出租漫畫
但這些都一再被時代的推進淘汰,
即使再辛苦工作都還是無法抵擋這些類型被滅頂的運命

還好最後水木茂有從雜誌漫畫圈竄出頭來,才看得到現在的鬼太郎作品





我對水木茂在書中描述畫劇的工作大感興趣
畫劇又叫連環畫劇,也就是紙芝居,在日本是電視時代以前孩子主要的娛樂
一卷畫劇有十張圖,會有一個說書人就用這十張圖片和孩子說故事。
書中有描述工作流程:畫家繪製連環圖片,賣給畫劇社,然後畫卷就會出租給各地的分部,派出"販子"大叔(也就是說故事大叔)上街頭去表演,一邊說故事一邊賣糖果而有收入。

神奇的是,這些畫劇都不是用大量印刷的,
畫出的原稿就直接派上大叔們的腳踏車,到處和孩子講故事去了,每一個畫稿都只有一份呀(也就是原畫直接送出去說故事了啊啊啊啊!)

這種需要手工繪製,沒有大量複製,人力成本高(手繪畫稿,還需要大量街頭說書人)、利潤低(賣小朋友一根五元糖果)的表現形式
完全沒辦法和其他新時代的娛樂競爭,尤其在電視普極化之後,這種創作形式整體也走向了終點
甚至還有當時的畫劇大師,潦倒而服毒自殺未遂的事情
畫了七年畫劇的水木茂,才轉往出租漫畫發展,不過他在這段畫劇紙芝居時期就有畫妖怪鬼物的題材,也成為後來鬼太郎作品的基礎吧

讀這本書時,另一個我一直搞混的名詞是劇畫(是漫畫的一種派別,題材、劇情都偏重寫實,異於一般誇張式的漫畫),完全是指另一種表現形式了


在水木茂出生的境港有畫家的美術館,有表演有復刻版的紙芝居



圖片來源:
http://www.47news.jp/CN/200904/CN2009040401000518.html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母親。手記。私

最近喜歡讀作家寫自己生活的私散文。
這些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文字,帶點人生自敘的意味,貼近著生活而寫,
有些坦率的嚇人,有的從瑣碎的記錄中提煉出生活的醍醐味,
有的就是單純的哎呀怎麼會有這麼好笑的...
 

北野武《菊次郎與佐紀》  
包裹在笑點裡的淚點,笑與淚都來的那麼措手不及

 
 菊次郎是北野武的父親,佐紀是北野武的母親

 
 
菊次郎是古蹟油漆工人,常常像流氓似的虛張聲勢、該站出來的時候又懦弱怕惡、喝醉酒還會毒打妻小,骨子裡其實又軟心腸,還有著讓人不忍苛責的自卑感。 這樣的菊次郎,卻娶到了自認和貴族後裔有關、持家嚴厲的佐紀,還生下一堆孩子,這堆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就是北野武。
 
  
嫁給了醉鬼老公,佐紀想藉著培養孩子出人頭地以拯救自己,幾個兄姐也都極為優秀,只有自己和老爸個性比較像的北野武,終其一生就像不斷地在和老媽交手一般,「我的人生似乎就是和母親的抗爭。」 ,想要擺脫母親的掌控。
 
 
翹課、退學、窮壞了也要當搞笑藝人,這些反逆都讓北野武覺得自己從一次又一次的過招中勝出。但母親總是在關鍵時刻逆轉勝,原來繳不出錢卻沒有被房東趕走,不是因為房東人很好,而是母親早就料到混蛋兒子交不出房租先來付過錢了!走紅後,北野武認為母親貪財要錢的劇碼,都要在母親死前來一場大逆襲,自己怎麼都贏不了老媽呀。  

不瞞您說,我並沒有看過北野武的電影,但卻他文字間的戲劇張力逗弄得哭笑不得。母親的喪禮上,北野武寫到:「火葬場的氣氛實在不適合搞笑,就連我也不敢說,幫我烤個三分熟!」包夾淚點的笑點,真是要不得。
 


佐野洋子《靜子》  

來說媽媽的壞話呦


佐野洋子的自敘散文有種毫氣的坦率,好的壞的都可以不懼怕的說出口,
因為自己個性比較彆扭的關係,我很嚮往這樣的人生觀。

 這本書算是佐野洋子書寫自己和母親靜子 之間的關係的自白書,
 自認從小和都處不好的他,這本書裡就卯起來說媽媽的壞話,也說了自己的壞話
   

    可能平平都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脾性合得來的好孩子和合不來的壞孩子吧,我和母親一開始就合不來。

     我想,我是個不受大人喜歡的小孩。我一定散發著令人討厭的小孩氣場。
      我究竟討厭母親什麼呢?我完全想不起來。反正我就是看她不順眼。
   父親過世後,她就完全露出本性了。母親變得很粗俗。
        我一直很討厭母親。我的叛逆期沒有止境。

儘管她寫了好幾此"我沒有辦法愛媽媽"這樣的話,
但文字中能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頻頻回顧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過往事,念念不忘,也都是思念吧。

書的後半段,作者記錄了母親得了老年癡呆症後,母女間劍拔駑張竟然轉變得輕鬆,而有了很多可愛的對話,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


「媽,我已經六十歲了,我也變成老太婆了。」
「哎呀,真可憐,是誰把你變成這樣?」
 


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
母親的失憶所喚醒的我的記憶

 
我的母親手記    

中文版的書封設計的極好,繡線字體,處於一個剛完成縫紉工,尚未剪開字字間的牽線之前。
翻開書衣內裡,竟是封面字繡的背裏,裡裡外外,完完整整,一點都不含糊  

一如關於母親所給你的,自以為知道的已經是一切了,
翻開內裡,才發現竟還有這樣多的牽牽續續


作者筆力穩重,抒情敘事雖內斂,但關於記憶的分析很精彩,
尤其對母親失憶事件的描述,確實是至親之人才能有如此貼進生命內裡的觀察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當她這麼說的時候,周圍的人都看得出她臉上帶著一種純真的驚恐表情。
彷彿發現腳下的懸崖不由得要往後退的樣子,她頓時陷入自己的思緒中,神情迷離,頭稍微歪著,好像正專注思考著什麼。但也就是一下子,那種表情不見了。可能是因為回憶累人, 也或許根本什麼都想不起來而放棄了吧。

我是因為電影才去找書來看的,
電影和書的內容有所出入,像是作者的父親在戰前曾在台灣工作,電影版的改為韓國。 
電影有抓到了原作的精神,但在情節上都重新編過了。
可以當作兩部獨立卻有呼應的作品。都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