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課堂筆記Place。Memory


最近上課老師帶的主題是"地方。記憶。認同"。(Place。Memory。Identity)

所謂"地方"(Place, 也有人翻為場域這個詞)不只是地理上的空間,而是一種記憶與認同的介入。就像是我們對故鄉的認識不只是生活中的行走於其上,還包括了記憶的累積,例如:記得兒時永和住處,離家不遠的巷口轉角有間馳名的蟹殼黃餅店,過世的爺爺最喜歡買來配茶,有芝麻與肉餡的口味,店老闆的兒子是我小學同學。

而我們來自甚麼地方總是與我們的認同相繫。出國以來,國際學生之間初步認識彼此最快的方式,或許不是問"你叫甚麼名字",而是"你從哪裡來"。(從而我們得知對方的母語,揣想印象中對該所在片面的印象,看過的新聞甚至旅遊節目,從中間接賦予對此人某些特質的想像。暫且不論這些想像是否正確,但或許這是得知彼此生命伏線的脈絡之一。)

前些日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開幕,我曾經在某個非假日午後意圖前往探索,當時此地尚未被冠上如此滂湃的名字。我繞了路,靠著一些標誌找到了他的所在,卻在入口處躊躇不前而又折返放棄,主要原因是此地緊鄰著高速車道卻人煙稀少,圍著黃線,天色陰暗,加上當時臨時起意隻身前往,因而難以安心前行。回想起來這個意圖親近此地的經驗,或許也代表著一塊與我生活圈相去不遠的地方的陌生與疏離。

或許,我們與地方的關係,從來不在地理位置的遠近,而在於某些時空是否存在於我們記憶的斷層之中。

最後,這張照片是去年春節回金門奶奶家過年時,路上看到一面充滿彈孔的牆而拍攝的。不到一甲子,下一代對於戰觴的記憶就開始淡淡風化了。

(圖:Canon AE1/Fuji RDP III, Feb 2010)